你好,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。
温馨提示:我的文章较抽象,仅适合有国学基础的中上资质者阅读哦。
天道酬勤,是自古以来被众人推崇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;
而道家的无为,也是流传两千多年,被智者们认可的智慧思想。
不过,这两者听上去,似乎有些自相矛盾!
勤,是鼓励人们勤劳、勤勉,自然是多做事的意思;
而无为,倒像有几分教唆人偷懒的意味……
两种说法,哪种更合理?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?
关于天道酬勤,应该很少人有异议;
因为一直以来,人们都在践行这一思想,历史上有着太多的成功事例,都在印证这一说法的正确性。
展开剩余74%比如书圣王羲之,关于他勤奋练字的故事,简直可以写出一本书来!
墨池:由于他长年在一个池子旁练字,他练完字会用池水清洗毛笔,长此以往,池水都变成了墨水的颜色;
墨水蘸馍:他练字练得忘我,连吃饭都忘了,家人把饭送到书房,他饿极后抓了一块馍就吃,后来却发现嘴是黑的,原来无意中竟一直吃着墨水蘸馍!
古代很多成语都是在讲天道酬勤的道理,什么凿壁借光啦,什么悬梁刺股啦、什么囊萤读书啦……
这些人也的确是凭借着勤奋的精神,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功名和声誉。
不过成功案例多,失败案例更多!
勤,真的就一定能得到收获吗?
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?人很勤劳,不停在做事,却总是劳而无功!有些还因此累出一身病来!整个人也因此心力交瘁。
这又是为什么?后面再揭密。
先来看另一种说法——无为。
《道德经》这样说:
【无有入于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。】
庄子的庖丁解牛,其实就是在诠释老子这一思想。
庖丁解牛,和我们想象中咬牙切齿、皱眉瞪眼的场景不同,他竟像在跳舞一样,轻松又而自在;
一把刀,用了十九年,解牛数千头,却好像新的一样。
他是如何做到的呢?
【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,因其固然】
【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。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】
别人的刀,解一头牛下来,不是折断就是变钝,因为他们不懂得“因其固然”的道理!
这个固然,是牛天然的身体结构,每头牛都是如此,只要掌握了牛身体结构的规律,再反复练习,就摆脱了那种低级的勤奋状态,从而晋级到无为而为的境界!
这就是老庄共同提倡的:道。
凡事找规律,根据规律做事,则事半功倍,到了这样的境界,人看上去似乎没做多少事,但实际已经抓到关键,轻松搞定了。
而前面说的那类人,看起来勤劳得不得了,但最后不但啥也没得到,反而把自己累垮了!
原因就在于不善于把握“道”。不适合做生意的人跑去做生意,赔钱很正常!
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,适合干什么,瞎干一气,自然效果不好。
三自观点:
庄子的“天理”,和天道酬勤的“天道”,正好呼应上了!
天理,天道,说的都是自然规律!
可见,不论是天道酬勤,还是无为,其实说法不同,道理都一样,都是在讲要按规律办事。只是境界各有高低罢了。
更多精彩
三自悟老庄:如何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好?答案很吊诡
三自悟老庄:老子提出知白守黑,这不是让人做乡愿吗?
三自国学:万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。你以为在讲风月?实为道境
心智提升,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,贯穿一生。
我们的成长目标是:自足、自洽、自在。
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。
发布于:四川省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